copy from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3x122010050700429,00.html

金管會主委陳冲對於低利率政策的埋怨,重新激發國內對中央銀行之利率與匯率政策的質疑。反對央行政策的一方,多數是金融界與財經學界的秀異之士,豐富的實務經驗和精湛的學理,嚴重挑戰央行的權威。而強烈支持央行政策的一方,則是沈默的中小企業和庶民,身份上不是出口貿易商就是房貸戶,他們沒有引經據典論證總體經濟政策的能力,只能暗中期盼「天塌下來有人頂著」,希望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的聲譽能夠再一次壓制住利率和匯率。

 問題是,聲譽或許能壓制利率與匯率於一時,卻抵擋不住物價與熱錢的龐大壓力。

 行政院主計處日昨公布4月份的物價指數,在消費者物價方面,年增率是1.34%。但是,躉售物價指數的年增率卻高達9.09%,創下20個月以來的新高,原因是國際原物料價格飛漲。

 中央銀行日前也公布最新的統計,我國外匯存底已經連續攀升18個月,金額高達3,575億美元,較3月底增加25億美元,繼續蟬聯世界第四名的位子。

 就消費者物價指數而言,其年增率實已超過名目利率的水準,所以實質利率是負值。這對退休國民以及依靠利息收入維生的家庭是很殘酷的現實。因此,鋌而走險,將銀行存款投入變化莫測的股市以牟取較高收益之民眾,想必不在少數。而最近股市因希臘、葡萄牙、西班牙與義大利等國之主權債信危機所引發的暴跌,勢必也令這一群人損失慘重,應變不及。此乃低利率所造成的遺憾,亦是央行在維持其利率政策時,必須心存慈悲的地方。

 就躉售物價指數而言,將近兩位數的年增率,顯示通膨危機隨時可能現身。國際原物料價格既已飛漲,下一波的連帶影響就是國內民生日用品的價格。事實上,麵粉、麵包、罐頭和衛生紙早已騰漲。台幣如果繼續維持當下的匯率水準,如何平穩原物料的進口價格?關於這一點,相信央行非常明白。

 至於熱錢問題,其實困擾央行已久,外資的蜂擁而入絕非暫時性的現象,而是匯率低估所造成的長期趨勢。如果央行再不調整匯率政策,任何的沖銷措施,再嚴厲的管制手段,都奈何不了熱錢。全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資產泡沫愈吹愈大,股市震幅日甚一日,物價則逼近膨脹邊緣。

 央行為何不調升利率?央行的顧忌是熱錢。熱錢來自歐美,歐美的利率低於台灣的利率,而且利率差距愈大,熱錢的資金成本愈低,熱錢湧入炒匯的態勢就愈難控制,最後將使央行喪失阻止台幣升值的能力。所以,低利率是為了保護匯率,避免台幣升值。

 台幣為何不能升值?這項問題,有各種答案,其中最具說服力的是:為了台灣的出口競爭力。不過,另一項值得玩味的理由是:中央銀行一向是模範生,每年都要賺夠足額的盈餘,才能幫助政府解決財政收支問題。而台幣每升值一元,例如從32元兌1美元,升值為31元兌1美元,央行所保有的外匯存底換算成台幣後,就會減損3,575億元台幣。如此鉅額的損失,政府捨不得,央行也負擔不起。所以,台幣怎能升值?

 央行向來是繳庫大戶,盈餘來自外匯存底之運用孳息,以及外匯存底之本金隨著台幣匯率變動所產生的增益。2004年至2006年間,央行每年上繳約1,600億元的盈餘,2007年的繳庫盈餘則高達1,857億元。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成形後,國際市場開始動盪之際,央行仍然繳庫1,637億元,貢獻卓著。而金融風暴肆虐全球的2009年,央行原先編定1,800餘億元的繳庫預算,後來同意財政部的要求,增列330億元,一舉飆出歷史新高的2,130億元。

 對於央行的「貢獻」,總體經濟理論絕對無法認同,因為中央銀行不是營利機構,過於重視盈餘目標必定影響外匯操作,進而扭曲匯率政策與利率政策。

 央行總裁的聲譽或許能壓制利率與匯率於一時,繳庫盈餘的責任或許超越熱錢與物價的壓力。但是長期均衡就是均衡,如果以人為的措施強迫總體經濟不朝均衡自然調整,反噬的力道誰能抵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ysung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