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from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521

 

政府過度傾斜於保護少數財團,給予金融和科技業優先的利益,缺乏多樣價值的發展和照顧。-劉克襄〈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

劉克襄在作為四年級生的反省中,認為上面這句話是四年級生帶給當今年輕人不利環境的原因。然而,即便反省再真切溫暖,如果因果推論是有問題的,反而有可能推動錯誤的改變。身為一個七年級生,我感謝劉先生的仗義執言,批評了傾向財團的政策,但也要對其文章中的因果謬誤提出看法。

從劉克襄的這句話看出,他認為除了保護少數財團外,給予金融和科技業優先利益是問題的根源。但個人認為他看到的是問題的結果,並非問題的原因,而問題的原因是在長期壓抑台幣匯率,犧牲全民購買力,以獎勵出口相關產業的這個觀念上。

過去觀念認為台灣要靠出口貨品來賺取外匯,所以我們政策偏重的是能夠在世界上賣出貨品,且賺大錢的產業;在過去一二十年,那就是科技製造業。然而,2000年以後,全球產業鏈整合漸趨完整,台灣的科技製造業還是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力,但是製造的部份因為人力成本問題,已經多數移往大陸或其他地方。所以儘管台灣的GDP因為科技製造業仍持續增長維持不錯的數字,但多屬於薄利多銷的型態,加上台灣56%的勞工所在的服務業沒有太多成長,以至於多數的民眾無法享受到經濟成長果實。

這跟要不要特別偏重金融業或科技業是沒有關係的。扶植金融業是健全投資環境的必須,而科技業也是當代創新的發動機。重點並非這兩個行業,而是當前政府以及全民都還認為台幣壓低匯率鼓勵出口是對的。

台幣壓低匯率雖然會讓出口的產品獲得價格競爭力,但也同時表示對進口品的購買力降低,所以我們買進口品都會感覺比較貴。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政府補貼水電,生活物資便宜,台灣的物價在東亞先進國家是相當低廉的,但仍然覺得只夠活,生活卻過不好。而這樣的環境無法吸引人才,人才大量出走追求更高收入的故事已經是公認的事實,台灣也就只能繼續停留在出口貨品,而非出口服務或各種文創類型的無形商品。

而台灣的上一輩,剛好就是台灣靠科技業、製造業起家時的贏家,現在讓政府繼續透過政府資源、貨幣匯率去維護這些產業,就等於變相封殺年輕人仰賴服務業、內需產業、文創業征服世界市場的機會。

即便是年輕一代的意見領袖,也很少看到有人提出要求央行讓台幣升值的主張。而出口產業的大亨巨賈,例如台積電的張忠謀董事長,就曾不只一次要求央行讓台幣再貶,以維持競爭力。似乎也不見社會大眾質疑批判的聲音。

全球化的步伐,先是讓資金流動自由化,然後是打破貨物貿易壁壘,但是現在,高技術人才也能輕易流動。當台灣一再出現只出香蕉當薪資,卻想請人來過勞工作的老闆時,這意味著台灣當前的產業資源配置已經有很大的問題。

我們不應該再保護扶植那些需要靠殺價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廠商,反而應該透過活絡內需、服務業、文創業、觀光業等方式,讓這些產業也能夠出口去攻佔外國市場。而這或許是劉克襄先生的反省當中,雖溫暖感人有餘,卻尚未思考到的部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ysung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