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01500200,00.html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分別頒給了對勞動經濟學中失業研究相當有貢獻的三位學者,美國經濟學家戴蒙(Peter Diamond)和摩特生(Dale Mortensen)及英國經濟學家皮薩雷得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得獎的理由為解釋失業、工作職缺和工資如何受法規和政策影響,並說明高失業和大量工作職缺可相並存現象。

 凱因斯理論強調失業及勞動市場的失衡現象,在供過於求情形(如工資向下僵固性)下出現失業現象,此又稱為非自願性失業。然而新興古典學派在維持古典學派供需均衡市場假設下,但允許存在市場資訊不充分或存在人求事、事求人的搜尋過程,就會產生所謂自願性的均衡失業(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在搜尋理論中,勞動者個人理智衡量搜尋成本和搜尋利得後,選擇決定接受目前提供的工作或繼續再搜尋。因此動態的勞動就業量將受市場供需配對和離職率影響;而失業率則受搜尋流量和搜尋期間所決定,前者視總體經濟景氣變動而定,後者受市場資訊和政府政策所影響。此一理論的貢獻即是將工作創造(job creation)和工作毀滅(job destruction)予以內生化。

 由於工作搜尋乃是一種自發性選擇,因此這種均衡失業並不是一種效率的損失。當然在搜尋期間較長下,高失業率和大量工作職缺仍可並存,即出現所謂的無工作的成長(jobless growth)現象。換言之,經濟已經出現復甦,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因此政府若想降低失業率,除了刺激經濟成長外,尚可透過政策如改善勞動市場資訊不對稱,輔導轉業和再就業訓練,減少失業救濟金和福利,廢除最低工資等減少資訊成本或增加搜尋成本以減少搜尋期間,從而降低失業率。當然這種均衡失業率究竟能解釋多少現實的失業率,恐怕是一實証問題,更可能因地而異。

 有趣的是,戴蒙教授今夏曾被歐巴馬總統提名為美國聯準會的理事,但卻慘遭參議院否決,這可能和他曾主張失業保險制度有助長期失業率降低有關。戴蒙認為失業保險制度有助於勞動者可專心搜尋找到更適合的工作。皮薩雷德斯則認為英國之能不同於其他歐洲國家的高失業率,主要來自於一九九三年的貨幣政策改革,消除通貨膨脹的預期和工會的式微抑制工資的飆漲所致。他更認為政府應對高失業的年輕族群給予更多工作搜尋幫助,包括職業訓練,因為他們往往也是經濟衰退時的最大受害者。

 總之,搜尋理論的均衡失業模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即是,短期失業若未能有效解決將帶來長期失業。勞動者長期的失業,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會延伸出一序列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為政者自當戒慎之。

 (作者為政治大學經濟系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ysung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