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pnn.pts.org.tw/main/2013/10/10/%E3%80%90%E8%AA%AA%E6%95%99%E3%80%91%E7%8D%A8%E7%AB%8B%E6%80%9D%E8%80%83/

 

【說教】獨立思考

說教

文 / 史英

談到教育的時候,現在的人多半都會提到思考能力。如果是有一點進步意識的師長,大概還會強調「獨立思考」,因為,思考如果只是跟著別人走,那也就和背書沒什麼兩樣。所以,剩下的問題是,所謂「不要跟著別人走」的那個「別人」到底是誰?或者沒什麼差別,就只是一個隨便的誰?

一般來說,我們首先會想到「眾人」。確實,人總是跟著眾人的腳步起舞,但更多時候,我們會擔心權威人士,特別是父母師長、學者專家、乃至英明領袖等等。關於這些,早在上個世紀,已有過充分的探討:前者有Ashes在五零年代的「從眾實驗」,後者有Milgram在六零年代的「電擊實驗」等研究(見《不服的價值與意義》,第274期人本論壇)。對於人如何不自知地失去自己,都是一針見血之論。

然而,獨立思考所要對抗的,除了上述顯而易見者之外,在那燈火闌珊處,其實還另有其人!

十多年前,我們努力展開反體罰運動,希望至少在校園裡老師不能再對小孩動手,但最大的困難是沒有得社會大眾全面的支持,甚至還有某些學校的家長會,送給老師的禮物居然是鞭子與藤條。因此有人提議,可以做一個特別的問卷調查,給出如下的四個選項,請家長選擇希望怎樣的老師來教他的小孩:

【說教】獨立思考 圖一

如意算盤是,多數家長應該都會選「3」,這樣我們便可以向社會宣揚,台灣的家長並非真心支持體罰,只是誤以為「體罰等於認真教學」而已:你看,一旦「有了選擇」,他們不都是選「3」裡面的「不會打的老師」嗎?結果是,在前測中我們就知道自己錯得有多離譜了:絕大多數家長都只會選「1」,連那些平常「在理論上」有一點反對體罰的家長,在這四項並陳的情況下,也不會去選「3」!

為什麼會這樣呢?問卷裡還特別說明「會教」是指教得有成效,包括課業和規矩在內。奇怪,難道即使效果一樣,父母還是覺得非得打了才放心?幾經研究,我們慢慢有點明白了:「很會教、不會打」根本只是紙面的文字,但在現實上,民眾其實並無選擇。更有甚者,他們根本不相信世上會有這種老師,因為從來沒有看過!所以在回答問卷時,就自動把這「沒有意義」的選項略過。

換言之,我們的民眾是沒有「想像力」的,他不做「假設性」或「推理性」思考。他先是不能「想像」有那樣一種老師,進而不願意「假設」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老師,從而純粹經由「推理」、而非個人經驗、得出「這就是我想要的」的結論。換言之,我們不能超越既有經驗來做思考。我們所謂的思考(例如在回答問卷的時候慎而重之地沉吟許久),基本上只是對於既有經驗的再回顧。當然啦,往好處說,就是我們大家都很「務實」,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恰恰就是不能「獨立思考」!

換言之,思考除了要獨立於「別人」的影響,還得獨立於「自己」的經驗之外。或者說,獨立思考所要對抗的那些別人也包括自己、過去的自己、被教育了的自己、飽嚐了人生經驗的自己、看不見其他可能的自己。

換言之,教育如果要將獨立思考納為主要目標,就必須在增進小孩的經驗的同時,教導他跳脫自己的經驗;掌握自己經驗的同時,超越自己的經驗;運用自己經驗的同時,否定自己的經驗;否定既有經驗,是拓展想像力的發端;拓展想像力,是獨立思考的必經的第一步!

那麼,教育要如何達到這一步呢?現在流行的做法是天馬行空地去找各式各樣新穎的補充教材。例如教到「物質三態」時,就把電漿之類的材料搬出來,說它可能是介於固態和液態之間的某個態,再扯上許多分子動力學的術語。表面上看來,這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或者說讓學生可以「想像」有一種沒看過的「漿」。但實際上,這些並不是學生自己的想像,其中更沒有學生可以思考的任何餘地。

針對同一主題,我們提倡完全不同的教學。首先,要鼓勵學生質問:為什麼是三態?而不是四態或二態?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無聊的問題,因為大自然就只呈現了三態!(這時候就有資優生說,不對,還有電漿…)。但就思考的基本原則而言,這時要追究所謂「三態」是根據什麼來定的?如果把顏色當做物質的一種「樣態」,那不是應該有七態嗎?

換言之,所謂三態,並不是指我們所看到的樣子,而是另有「定義」:

【說教】獨立思考 圖二

把課本上講的定義排成如上表格,任何人都會想:拿「可變」和「固定」配來配去,不是應該還有第四種可能嗎?這時學生自然會去「想像」符合「形狀固定,但體積可變」這個條件的會是什麼,並「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它找出來。

最後的結論,當然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東西,但並不是因為它超出我們的經驗之外,而是因為那個條件是自相矛盾的:形狀固定後,體積就不可能改變了。這就回答了原始的問題:物質之所以呈現三態,首先是因為我們用「形狀」和「體積」之可變與否去做「態」的分類。又因為形狀和體積並不是獨立的概念,雖然體積不能決定形狀,但形狀卻可以決定體積,因而在交錯搭配的時候,第四種情形成為不可能!

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想像」月球上的某個生物,如果能掌握「形狀」與「體積」的概念,而又能夠「獨立思考」的話,雖然從來沒有看過空氣和水,也能「推論」出除了身邊那些「形狀和體積都固定」的東西之外,宇宙中應該還會有另外兩種東西才對。所以,尋找這兩種東西就會是月球科學家的事業。正如馬克斯威爾從理論上推論出電磁波之後,赫茲就真的把它找了出來。

沒有必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當科學家,但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學會獨立思考,將來的人就能突破自己經驗的侷限:他們不只能想像「沒有王金平的立法院」,也能想像「沒有核電或國民黨的台灣」!

  • 作者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本文內容為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ysung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