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434595/IssueID/20100414

波蘭是個悲情國家,歷史上幾度遭到強權瓜分,且多次被盟友背叛。地緣政治上的位置使波蘭從來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史學家戴維思(Norman Davis)稱波蘭為「眾神的遊樂場」,以這個希臘神話的隱喻貼切描述了波蘭無奈的命運。
冷戰結束後,波蘭終於有了新生,參加了歐盟,也加入了北約,新波蘭獲得了安全保障。但波蘭對自己的悲劇無法遺忘,而且歷史宛如幽靈纏身,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波蘭人不幸的歷史可能重演。相較於漫長的慘痛歷史經驗,冷戰後的短短20年承平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波蘭人不相信歷史的終結,也不敢輕易相信外來政權不會捲土重來,再次把波蘭變成諸神的戰場。
波蘭人民對歷史有太多不平。他們痛恨佔領過波蘭的德國,更痛恨俄國。納粹德國在波蘭引發歐戰,波蘭奮勇抗敵,首都華沙在戰火下幾乎化為灰燼,波蘭軍民死傷數百萬,名勝古蹟所剩無幾。相較於其他東歐首都,二戰後重建的華沙像是蘇聯境內另一座灰濛濛的史達林式城市,毫無特色。波蘭人談到自己的首都總是不勝唏噓。這個城市給波蘭人留下太多傷痛與悲情。
自省寬容邁向新生
但波蘭的悲情城市不只是華沙。這次總統卡欽斯基原欲造訪的卡廷,也是波蘭另一處悲情城市。不過若不是因為俄國在此屠殺2萬多名波蘭軍官和知識份子,卡廷將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遠不如十幾公里外的斯摩彥斯克(Smolensk)出名。
斯摩彥斯克是俄羅斯的悲情城市;拿破崙征俄時法俄大軍在此決戰,俄軍死傷慘重,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對這場戰役有詳盡的描述。納粹德國進攻蘇聯也在此與紅軍交鋒,此役造成斯摩彥斯克市幾近全毀。最後紅軍雖不敵而撤離,但延緩了納粹對莫斯科的攻勢。納粹佔領斯摩彥斯克之後,把當地政府的檔案悉數運回柏林,結果納粹戰敗,這些檔案成了西方研究蘇聯地方政府最珍貴的資料,已故的哈佛大學教授范賽(Merle Fainsod)就運用這些資料為戰後的蘇聯研究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波蘭多年來要求俄羅斯承認卡廷大屠殺,其實已逐漸得到俄方善意反應,包括俄國知識份子也多次在檢討史達林暴行時提出卡廷屠殺。然而普丁執政後,俄國又開始恢復史達林的地位,這讓包括波蘭在內的前蘇聯附庸國坐立難安。卡欽斯基率文武百官到卡廷悼念當年遭屠殺的波蘭軍官和知識份子,有其因由。
但冷戰後波蘭新興的民族主義似乎總是向外看,對內部的歷史問題卻極為保守。波蘭不斷譴責俄國、德國,卻歧視猶太人。尤其不願面對波蘭歷史上的反猶事件。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集中營奧什維茲就在波蘭境內,每年都有上百萬猶太人及遊客前往憑弔。毫無疑義,奧什維茲是猶太人的悲情城市。但波蘭居然有天主教主教指稱大屠殺是猶太人憑空創造的偽歷史。
一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寫了本關於納粹佔領期間波蘭人屠殺猶太人的書,結果也引起波蘭人普遍的反感。波蘭是納粹佔領國中唯一沒有出現偽政權的國家,也一度是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國家,但是波蘭排斥歧視猶太人的傳統難以根除。
波蘭有自己的悲情城市,但卻只耽溺於自己的悲情。如果不能同理接受別人的悲情,那充其量只會發展出自憐式的復仇主義。唯有在其他族群的悲情城市之前感到悲憫與敬畏,波蘭才可能超越狹義民族╱種族主義,開創多元寬容的新文明。
作者為《蘋果日報》社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ysung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