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31600178.html
2011-03-16 中國時報 【張鐵志】
 茉莉花在埃及與突尼西亞的盛開,確實出人意表。

 從七○年代開始的第三波民主化席捲了亞洲、中東歐、拉丁美洲、非洲,但阿拉伯世界一直是個特例,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仍是如此。在整個區域中幾乎沒有民主國家;不少國家如突尼西亞、葉門、摩洛哥、黎巴嫩、科威特雖然有舉行選舉,但幾乎都是強人執政,並且仍然限制反對力量,因此至多只是學者所說的「競爭性威權政體」。

 到底阿拉伯世界有何特殊性使得他們能夠維持穩定的威權體制,直到這一波茉莉花革命爆發?而這場革命又如何挑戰了我們對於民主的知識?

 常被提起的原因之一是阿拉伯獨特文化與宗教。他們大部分都講阿拉伯語,幾乎都信回教。問題是,不少也以回教人口為多數的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土耳其、塞內加爾等國家,都頗為民主。所以回教當然不是必然和民主矛盾。且以民眾態度來說,在許多阿拉伯國家如約旦、科威特、摩洛哥、巴勒斯坦,超過八成民眾都支持「即使民主有問題,但還是最好的政府制度」。

 另一種在學界常被提起的原因是他們大多是具有強大石油資源的國家。石油給國家的收入一方面強化國家官僚權力與相對於社會的自主性,並且由於統治者較沒有向民眾徵稅的需要,所以較無誘因去爭取民眾認可的正當性,給予民眾政治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豐富的財政資源也使統治者更能夠收買和打壓反對力量。這些石油國家不僅權力高度集中,也有龐大的安全部門,並且都建立了一個腐敗的分配體系。埃及、約旦、摩洛哥等國家雖然沒有石油,但是有鉅額的外來金援,效果宛如石油之於政府。

 地緣政治也是重要因素,不論是美國為了獲取石油穩定進口而支持這些獨裁者,或者是阿拉伯獨裁者因為與以色列的矛盾作為藉口而強化對內的政治控制。但即使有這些原因,仍然見到燦爛的茉莉花革命,當然也見到利比亞血跡。

 如同許多評論已經指出的,不論是埃及、突尼西亞還是其他國家,民眾不滿確實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而且埃及在二○○五年後就有一波政治開放,打開了一些政治空間。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就能預測是否或者何時會出現政治變局。

 許多人在問,為何茉莉花革命在突尼西亞和埃及會出現,但在中國不會?但這個問題其實意義不大。因為歷史並不是機械性地發生,而一場遙遠的模仿很難真的成功。但此刻在中國不會出現茉莉花革命,不代表未來不會出現。去比較埃及和中國的政治社會條件,仍然可一窺政治轉型的動力。

 首先,中國與埃及原本的政治開放程度就差別很大:埃及有全國性選舉和反對黨,而中國幾乎沒有任何政治開放空間。所以起點完全不同。再者,許多人認為在中國不會出現革命,是因中國經濟較好、人民滿意度較高,但這是對中國現實的誤解。當下中國民眾對於政治專制、嚴重貧富差距、嚴重腐敗的不滿是十分強烈的。這幾年,整個中國充滿暴戾之氣與對政府權威的巨大不信任,數量龐大的群體性事件幾乎遍地烽火(但當然也有不少人是滿足於甜美的盛世)。

 問題是,社會的不滿能量之外,對政治變遷的分析還得觀察政權性質和國家的控制能力。一黨支配型的威權政體向來比起強人統治型和軍事統治型的政體都更為穩固因為所有威權政體都可能靠經濟表現、民族主義或恐怖統治來鞏固權力,但一黨支配型的政體對社會有更強大的穿透力和吸納力。中共在過去幾年就積極吸收社會力量,不論是「三個代表」吸納資本家入黨或是近年積極在企業中組建黨員組織。更遑論中國對網路和社會的控制都更為精緻且龐大:中國今年的維穩(維護穩定)預算已經超過國防預算。

 從學界之前對阿拉伯國家民主化悲觀,而終究爆發茉莉花革命看來,知識雖可幫助我們探索世界,但在巨大歷史齒輪面前,終究必須謙卑。中國相比於埃及,政治變遷的阻力更大,但歷史的轉角也可能隨時出現。(作者為專欄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dysung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